<<第一百五十章 驱逐鞑虏,再造中华(4/7)
底色 字色 字号

第一百五十章 驱逐鞑虏,再造中华(4/7)

体发肤受之父母,不可弃。

    清人给了他们两个选择,要么放弃千百年的传承与坚持与文化与尊严,堕入深渊,要么放弃生命,选择死亡,当时的人们做出了选择,不愿意堕入深渊的人们进行了极其英勇的反抗,但是结局很可惜,他们失败了。

    他们的失败受限于当时的局面,是不可避免的,因为在当时的大多数不识字的人看来,是否保留发型和衣冠,与他们无关,他们本来就用不起漂亮的冠冕,也穿不起华丽的衣服,更不知传承为何物。

    大明的教化针对的是少数人,大明的尊严和传承也是留给了少数人,对大多数平民老百姓来说,剃发易服与否毫无意义,为此失去生命,更是不可能被理解的一件事情,所以他们接受了。

    他们接受了,就意味着华夏大地上的大多数人接受了,他们选择成为清的顺民,就此生活下去,反抗的那群人并没有争取到大多数人的支持,大多数人站在了他们的对立面,他们的抗争从一开始就注定失败。

    他们的失败,并不是输给了清人,而是输给了他们自己,他们的本质和清人并没有太多的不同,如果说清人就此为止,不再做更多的恶事,我想,今时今日,我也不会站在这里,但是他们没有。

    他们自觉心虚,自觉自己做了非常残酷的事情,自认为不可能得到谅解,自认为天下汉民会向他们复仇,所以他们紧张无比,他们戒备着所有的汉民,生怕他们的利益和权势会失去。

    为此,他们首先用八旗制度扩充了自身的数量,在满洲之外,融合了蒙古和一部分汉人,创造了旗人的群体,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身份认同,以旗人作为自身的统治根基,以天下养旗人,再以旗人驭天下。

    清之前,大明的百姓背负着两座大山,皇亲国戚,以及贪官污吏,这两个特权群体压在他们头上,把他们压得喘不过气来,而入清之后,百姓背负着的成为了三座大山,在皇亲国戚和贪官污吏之外,还有旗人。

    在大清,非旗人不能为高官显贵,非旗人不能掌军,非旗人不能得到皇帝的信任,百姓的负担更重,出路更少,受到的戒备更甚!更可恨的是,清帝根本就没有把自己视同为华夏君主。

    当今大清皇帝,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夷狄之君,处处讲究满洲旧俗,为了防范汉人,让汉人永远不能造反,大兴文字狱三十余年,造成无数冤假错案,害死无辜无数,罪行累累,罄竹难书!

    我们驱逐鞑虏,驱逐的就是这样一群把自己视作奴隶主、把天下万民视作被征服的奴

本章第4页/共7页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!
上一页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

设置

字体大小

日点击榜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More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