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到此处,他做出了决定:将新招的百名募兵交给邵勋管带,其他该裁并就裁并。
人生,就是在不断地做取舍,如此而已。
夫战,勇气也。
士兵没有心气,还指望他们爆种?
鬼知道邵勋怎么对櫜鞬服如此熟悉的,反正他自己想了很久都没想起来原因。
但这种作战服是真的好用,左边抽刀,右边拿起弓梢就上弦、校准,然后拈弓搭箭,左手手臂上还有专门绑扎小圆盾的地方,背上还可插一把长刀、重剑,没有使用步弓的时候,右手一般还拄着根长枪——如果嫌长枪太轻,可以专门打制一把步槊,接战时可以敲击、横扫敌人的长矛。
总之十分方便,武装到牙齿的感觉。
邵勋也瞟了一眼。
这些兵太温顺了,大概上级克扣他们粮饷,都不敢反抗的。
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,在如今天下大乱的情况下,弊端更明显一些。
我们都知道,古代是很难进行技术保密的。于是,比原版更精良的诸葛筩袖铠很快流传了出去,风靡于三国两晋时期。
一直到南朝宋,依然视诸葛筩袖铠为珍品。
由后世出土资料可以看出,此铁铠呈鱼鳞状,胸、背连缀在一起,由肩部向下有筩袖,袖口收于肘部以上。
“队主穿上铁铠,果然英武。”什长黄彪笑得合不拢嘴,趾高气扬地站在他身旁,用挑衅的眼神扫着其他队,说道。
被他扫过的人,纷纷低头。
简单来说,戎服左边佩刀,右边有盛放箭囊和弓梢的地方,再配上绑扎于额上的“绛帕”(红抹额,日军“月经带”原版,红色),下身穿着袴奴,脚蹬靴,非常实用,穿上后活脱脱一副中晚唐大将、节度使的造型。
魏晋军队有独立建制的“弓营”和“弩营”,他们没有专门设计适合弓手、弩手的作战服。唐代要求军士全员会射箭,全员参与近战搏杀,全员长短兵器都要会用,因此戎服设计较为复杂,弓这种每个人都要携带的标配武器更是重中之重——唐代尤其是中晚唐以后,部队里没有专门的弓营,因为理论上每个人都是弓箭手。
这是一领筩袖铠,是这会最流行的铁铠。
东汉后期出现,三国时诸葛亮曾对其进行工艺改良:“敕作部皆作五折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