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第五章 学生(给盟主王若愚加更)(1/4)
底色 字色 字号

第五章 学生(给盟主王若愚加更)(1/4)

    队主是一时的,学师则是一辈子的——三国时,有将士战死无后,曹操下令从战殁将士亲戚中搜罗孩童过继,授土田,官给耕牛,置学师以教之,从那时候起,“学师”这个称呼就渐渐流行了起来,与“师”、“本师”、“师老”、“师傅”等称呼并列。

    大晋王朝得国不正,没脸提“忠义”,于是非常注重孝顺父母、尊师重道,几十年推广下来,在这方面成绩斐然——总让人觉得怪怪的。

    老师可比队主、幢主之类的分量重多了,这是毫无疑问的。

    邵勋曾经思考过,历史上西晋衣冠南渡之后,胡人为什么能在北方建立政权?

    他想了一大堆原因,发现最重要的一条其实是胡人有“自己人”可以用。

    建立政权是需要大量地方官员的,胡人酋豪有部落作为基本盘,人口基数上去后,总会出些人才,帮着酋豪粗粗打理地方,缉捕盗贼、征收钱粮、拉丁入伍等等,都可以做。

    诚然,部落出身的人可能水平不太够,但有部落作为基本盘,胡人酋豪就可以与汉人世家讨价还价,有了议价权,最终让渡部分利益,换取世家大族、土豪坞堡主们合作。至此,一个不太稳定的国家就初步建立起来了。

    如果没有部落基本盘,或者部落整体文化水平低,真找不出那么多人才来,怎么办呢?

    这就比较麻烦了,可能需要把全部基层让给世家大族、地方土豪。

    当然,这样的部落一般也建立不起政权。

    不是什么部落都能在混乱的北方长期立足的,门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。不然的话,农民起义军岂不是也能开国称制?

    邵勋知道在北方立足的条件远不止这些,但多培养些自己人总是没错的。

    他有时间,有精力,有热情,那么就多做些事。哪怕将来部队散了,他被调往他处,总还能结下点香火情分。至不济,也让这些少年们多了一技傍身,不美吗?

    总要种地的……

    是啊,有些事总要有人做。

    他干的这些事,可比士族们嗑五石散强多了。在这一点上,他有充足的道德优越感。

    ******

    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落下,京师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。

    有些人或灰心失望,或担惊受怕,悄悄离开了洛阳这个是非之地。但绝大多数官员公卿并没有走,毕竟天下局势并未崩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。

    最简单的表现就是,天子仍然是有那么点威严

本章第1页/共4页,点下一页继续阅读!
上一章 回书页 下一页 加入书签

设置

字体大小

日点击榜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More+