剧烈的头疼突兀的袭来,郑清只来得及哼了一个“头疼”,然后双眼一翻,晕倒在两位老人面前,开始抽搐。
早晨六点被准时从床拽起来,开始练晨贴,五十个大字要在早饭前写完;早饭后开始晨诵,要在晌午时分背会指定的篇目,然后再练几张大字。午饭后小憩半点钟,起床后继续背书、练字;晚饭后依旧是背书、练字。九点整,被赶床,每天这个时候一直到睡觉前,都是郑清最高兴的时候。
因为他可以自由自在的胡思乱想,不用练大字,也不用背古。
郑清提着沉重的毛笔,在雪白的宣纸写下这个字。
“集精神!不要忘了你是来干什么的!”吴先生手的木尺轻轻磕了磕桌子,发出渗人的咚咚声。
郑清深吸一口气,徐徐呼出,尽量放空自己的思绪,努力描着眼前的帖子。
日复一日,没有礼拜天,也没有寒暑假。
六岁的时候,便不仅仅是背书了,要开始学习写字。
从握笔开始,一点,一横,一撇,一捺,在田字格的虚线间,充斥着郑清枯燥的童年;在砚台的墨池里,浸满了郑清苦难的泪水。
塾师,也是这个书店的老板,姓吴,长得矮矮胖胖的,带着一副黑框的圆眼镜,与人打招呼习惯抱拳作揖,这让他在整个小区都获得了一种莫名的尊重,被大家称为“吴先生”。
吴先生的私塾很小,只有一个先生,一个学生。
先生是吴先生。
其实最开始的时候,郑清是跟着自己的爷爷练习书法。作为一个老派的知识分子,郑教授不仅自己写的一手好字,他对小一辈的要求也是非常严厉的。
六岁之前是背古诗,从三百千,到唐诗三百首,再到老教授自己挑选的词、曲、古。学说话的时候,便开始学认字,便开始背经典。郑清与自己其他的表亲、堂亲们,在老教授的戒尺下抽抽搭搭的开始了艰难的,似乎永远没有止境的背书生涯。
但是不论怎么跑,他的人生仿佛都被圈禁在了这一片操场与教学楼之。
圈。
这家私塾位于蕴华小区临街底商的一个书店里。
书店名称是三有书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