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老六得到肯定,脸上笑出褶子,“你看,你俩堂弟初中毕业就在家待着,农忙种种地,农闲上工地,总这么下去,哪有什么前程。”
“当初我爹不让他俩去读中专吗,回来也好当个会计。”
“砖窑垮了,他俩去哪当会计?再说,他俩也不是那块料。”
六叔说完,端起酒盅,“走一个。”
接着道:“我是这么想的,让他俩跟你鼓捣豆芽。”
“豆芽有什么难的,咱家厨屋也有火炕,整点黄豆,泡发就是了。”
“跟叔见外了是吧?”
余老六眯起双眼,给俩人点支烟。
他在集市打听了许久,本以为豆苗真是送往京城的稀罕物。
但回来后,想着快要下大雪,总要瞧瞧屋顶。
谁曾想,爬上去一瞧。
好家伙,后院的房梁都被扒了支火炕,而透过东屋的天窗,火炕上更是铺满了绿油油的豆苗。
这稀罕玩意,显然是种出来的。
按道理讲,自家有火炕,也可以搞。
但身为庄稼人,余老六非常清楚,泡发豆芽需要手艺。
否则烂根、生虫、长得慢、发芽不均……
而冬天种豆苗,那就更难了。
所以赚钱的买卖,不是谁想干就能干。
于是余老六想到了跟余阳赶集的‘技术员’。
这不就是机会吗?
俗话说,亲侄子等于半个儿,无需拐弯抹角。
余老六直白道:“三元,实话说,叔想赚大钱。”
余阳明白,这前后院的,六叔肯定发现了火炕上的豆苗。
但豆苗是自家开挂的产物,种植过程见不得光。
不过,农田在农夫的照料下,才能加快农作物生长速度。
如果没有农夫,农作物长势就会恢复正常。
这是上午让二哥停手后,得出的结论。
碍于情面,假设给六叔整块农田,时不时让农夫过来‘检查’一下,名曰技术支持,全程控制豆苗生长速度,让它跟泡发豆芽差不多,也就是三五天的时间,六叔应该发现不了什么。
那么,一火炕的豆苗能卖三百块,一个月收割十次,能卖三千块,去掉成本、降价等因素,每月保底两千五。
在这平均收入六七百的年代,绝对算高收入群体。